北大商业评论

《北大商业评论》2012年第10期推荐-上市公司背后的“政府之手”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12-11-02 阅读

上市公司背后的“政府之手”

罗党论 / 汪 弘

来源:《北大商业评论》201210月刊

摘要

     如果资本市场是奥运会,公司是运动员,那么地方政府俨然已成为领队兼教练员。

     我们的研究发现,创业板上市公司在上市前第三年、第二年、第一年享受“政府之手”的比率分别为92.91%98.58%99.29%。享受“政府之手”的程度呈现上升趋势,三年的“政府之手”平均值依次为662.87万元、954.40万元、1108.33万元。而此三年的平均净利润分别为2362.12万元、3754.86万元、5464.89万元,“政府之手”占比依次为28.06%25.42%20.28%。可以想见,政府在帮助企业达到或者超过上市财务指标方面 “功不可没”。

     此外,一半的创业板公司上市前三年的净利润中,有9%33%左右是由政府财政贡献的。而且,财政支持推动IPO发行价格提高了约33%

     在政府扶持下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有很多可能是“扶不起的阿斗”,其上市后的光景不容乐观。地方政府对于拟上市公司的过度呵护,很可能会埋下A股业绩变脸的病根。

     我们计算了创业板上市以来的市场表现,样本企业的首日折价均值则为37.4%。从对IPO折价变量的描述中可见,上市首日二级市场收盘价普遍高于发行价,但从14天后开始普遍出现了跌破发行价(“破发”)的情况。而且从平均值和中位值来看,IPO折价随着时间窗口的延长而减小。平均而言,大部分公司维持了净利润的增长态势,且上市当年的净利润增长平均值达到26.4%,但与上市前两年净利润平均超过100%的年增长率相比已经大幅度下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政府之手”帮助拟上市公司扭亏为盈,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还是无视资本市场大局的纵容和一己之私?

      “政府之手”的出现,与中国经济改革的地方分权特征不无关系。地方分权一方面能够激励地方政府加快发展本地经济,另一方面又使地方政府有强烈的动机来干预经济运行。制度上的不完善使得地方政府具有很大的支配权力和弹性决策空间,给了地方政府在IPO前频频出手的机会。

     “政府之手”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有着完美的粉饰效果,可以说是“点石成金”的魔法师之手。中央政府通过创业板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固然是好事。但地方政府浑水摸鱼,盲目支持本地企业上市,不但违背市场原则,还会使得IPO市场失去相对公平、充分竞争的良好氛围,造成恶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