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北大商业评论》2009年第11期推荐-谈闽商精神

编辑:admin 添加时间:2009-11-20 阅读

谈闽商精神

作者:何志毅 发布日期:11-01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程,各地的企业家都在追根寻源,试图形成各地的商帮。按一种说法,过去中国有十大商帮,山西商帮、安徽商帮、陕西商帮、山东商帮、广东商帮、福建商帮、洞庭商帮、龙游商帮、宁波商帮、江右商帮。后来各地的企业家纷纷成立了新沪商新京商新深商协会或者俱乐部等等,因此中国不知有了多少商帮。

于是我在想两个问题。首先是华商问题,如果中国商人在世界上没有地位或者没有特色,那么华商之下的各种地方特色的有什么意义呢?华商有别于美商日商德商的精神和特色是什么呢?进而再想一想,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是什么呢?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追求社会公平的精神和理念。那么老华商的儒家传统和新华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和理念是否能使华商在世界上有鲜明特色呢?遗憾的是,目前中国商人在世界上的形象显然与此背道而驰。

其次是中国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商帮?判断是否形成商帮的标准是什么?我初略地想了一想,觉得至少应该有以下三个标准:是否有与地域文化相符合的独特精神与理念?是否有能够代表这种精神和理念的典型企业家?是否形成了明确的企业家群体并有较为长期而有效运作的商会组织?

我是在福建出生长大的,前段时间回到福建,得知有福建省领导在组织闽商研究会,我高兴之余又想,是否真的有闽商?闽商与福建文化相关的独特精神和理念是什么?其在历史上和当今的代表人物是谁?历史上的闽商组织和当今的闽商组织是谁?他们在闽商中是否有地位和威信?坦率地说,我并没有得出结论。

但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首先是我在介入民政部、中国社工协会评选中国慈善榜的工作中,看到福建籍企业家黄如论在连续七年的评选中六年当选首善(仅2007年位于第二),其2008年的捐款额为2.7亿;而且,在慈善榜上福建企业家的数量的位次明显高于福建省的经济地位。今年初,福建籍企业家曹德旺宣布捐出其家族名下60%股票,约40多亿人民币(据说现在升值至70亿元左右),成立仁河基金会。为此,我专门到福耀玻璃公司调研,采访了曹德旺先生。今年十月,福建籍企业家陈发树又宣布捐出其资产总额的45%、约82亿人民币成立基金会。黄如论的金源以房地产为主、曹德旺的福耀专注于汽车玻璃、陈发树的新华都以投资为主,三位企业家各有各的成长路径,其捐资也都是独立行为,但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有什么必然性吗?为什么都是福建人呢?这三者已经成为福建企业家鲜明的代表人物,那么其是否代表闽商精神?或者华商精神?

这是一个伟大进步的标志,标志着中国企业家公益精神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企业家主动追求社会公平的精神意识的觉醒。卡耐基在120年前就提出了拥巨富而死者为耻的理念,写了《财富的福音》的文章,确立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家的公益精神和具体实践方案,此后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也磨合出了一套公益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和规范。对于中国而言,我们刚刚开始制造了巨富者,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的境界会高于卡耐基、福特、洛克菲勒、巴菲特、比尔·盖茨等等。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实践中,企业家们能够体现和发挥重要作用。

让我们首先为福建的企业家喝彩!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程,各地的企业家都在追根寻源,试图形成各地的商帮。按一种说法,过去中国有十大商帮,山西商帮、安徽商帮、陕西商帮、山东商帮、广东商帮、福建商帮、洞庭商帮、龙游商帮、宁波商帮、江右商帮。后来各地的企业家纷纷成立了新沪商新京商新深商协会或者俱乐部等等,因此中国不知有了多少商帮。

于是我在想两个问题。首先是华商问题,如果中国商人在世界上没有地位或者没有特色,那么华商之下的各种地方特色的有什么意义呢?华商有别于美商日商德商的精神和特色是什么呢?进而再想一想,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是什么呢?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追求社会公平的精神和理念。那么老华商的儒家传统和新华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和理念是否能使华商在世界上有鲜明特色呢?遗憾的是,目前中国商人在世界上的形象显然与此背道而驰。

其次是中国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商帮?判断是否形成商帮的标准是什么?我初略地想了一想,觉得至少应该有以下三个标准:是否有与地域文化相符合的独特精神与理念?是否有能够代表这种精神和理念的典型企业家?是否形成了明确的企业家群体并有较为长期而有效运作的商会组织?

我是在福建出生长大的,前段时间回到福建,得知有福建省领导在组织闽商研究会,我高兴之余又想,是否真的有闽商?闽商与福建文化相关的独特精神和理念是什么?其在历史上和当今的代表人物是谁?历史上的闽商组织和当今的闽商组织是谁?他们在闽商中是否有地位和威信?坦率地说,我并没有得出结论。

但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首先是我在介入民政部、中国社工协会评选中国慈善榜的工作中,看到福建籍企业家黄如论在连续七年的评选中六年当选首善(仅2007年位于第二),其2008年的捐款额为2.7亿;而且,在慈善榜上福建企业家的数量的位次明显高于福建省的经济地位。今年初,福建籍企业家曹德旺宣布捐出其家族名下60%股票,约40多亿人民币(据说现在升值至70亿元左右),成立仁河基金会。为此,我专门到福耀玻璃公司调研,采访了曹德旺先生。今年十月,福建籍企业家陈发树又宣布捐出其资产总额的45%、约82亿人民币成立基金会。黄如论的金源以房地产为主、曹德旺的福耀专注于汽车玻璃、陈发树的新华都以投资为主,三位企业家各有各的成长路径,其捐资也都是独立行为,但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有什么必然性吗?为什么都是福建人呢?这三者已经成为福建企业家鲜明的代表人物,那么其是否代表闽商精神?或者华商精神?

这是一个伟大进步的标志,标志着中国企业家公益精神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企业家主动追求社会公平的精神意识的觉醒。卡耐基在120年前就提出了拥巨富而死者为耻的理念,写了《财富的福音》的文章,确立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家的公益精神和具体实践方案,此后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也磨合出了一套公益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和规范。对于中国而言,我们刚刚开始制造了巨富者,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的境界会高于卡耐基、福特、洛克菲勒、巴菲特、比尔·盖茨等等。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实践中,企业家们能够体现和发挥重要作用。

让我们首先为福建的企业家喝彩!